close

一起與世界各地的學生們一起揮灑對"Fundamental"的創意!

請至2010 TISDC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註冊您的作品!

2010 網站 http://www.tisdc.org/

有關過去評選與得獎作品,請至2009網站 http://www.tidc-student.com.tw/




人物專訪
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黃文宗副教授
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廖偉民副教授


Q: 關於本次大賽主題『根』,黃老師有什麼想法?在指導學生的時候會怎麼指導?

黃:
這個主題我覺得很有意思,第一印象會想到「從自己出發」,自己的家庭、自己的土地、自己的城市、自己的國家,這些都是根。我剛好看了一部紀錄片『父喪七日』,這部片從2006年林榮三文學獎的得獎作品改編而來,作者以自己的經驗為出發點,用詼諧的、幽默的手法表現了喪禮的一些細節,看了令人很感動。。(更多關於"父後七日"的故事,請至導演劉梓潔的部落格 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essayliu/archive/2006/12/25/138703.html)

廖:
喪禮正好也是一種『落葉歸根』。(廖老師最近看到什麼都是根…)

黃:
最近指導學生做畢業製作,有一組學生的主題是『台北國』,這也是一種「根」的表現,我們的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族群,可能是外省人、客家人、原住民…啊!這不是要挑起族群間的紛爭啦,而是各自的族群有各自的文化、各自的根源,這就是很有趣的議題。



暢談自己對主題『根』的詮釋,並快速與近期生活經驗產生連結的黃文宗教授



廖:
像身分證上的英文字母也是一種族群的標示,台北市出生的就是「A」,對了,你們知道「Y」是什麼地方出生的嗎?(眾人搖頭)

廖:
﹙得意且自豪﹚陽明山!!!!早年北投石牌一帶是歸陽明山管理局管的,在那邊出生的人不是台北市的「A」,是「Y」,特別吧!我就是陽明山出生的。現在已經沒有了。

廖:
另外像台師大視設系的系主任李新富教授、施令紅教授都是「Y」喔,這種共同的集體記憶,就會產生連結感,也是一種「根」的意象。

黃:
昨天剛好我門學校博士班安排鄭源錦博士來演講,有些東西讓我感觸良多,在面對西洋的,或是亞洲其他國家的衝擊,台灣本身的元素何在?什麼是足以代表台灣的意象?例如︰日本人將馬桶分為「和式」、「洋式」,坐的就是「洋式」,蹲的就是「和式」,可是中國、台灣甚至其他亞洲國家用的馬桶也是蹲式的,怎麼就變成「和式」了?韓國人就更厲害了,端午節也他們的、屈原也他們的…..啊啊啊啊,又要挑起族群之間的紛爭了…..

廖:
其實「根」這個題目很大,可以從很多角度切入,除了一直不小心挑起族群紛爭的話題之外,我一直思索的是「品德的根源」,一個人的養成,受原生家庭、成長環境很大的影響,家庭才是所有人格教育的根源,教改失敗其實不只是教育政策的問題啊……

廖、黃:
唉…………………(長嘆氣)

廖:
啊~我們不能那麼悲觀,這樣學生會被打擊。

黃:
像中原大學有開設「服務學習」相關課程,設計系的學生的安排就是到老人院去服務,幫忙老人院設計招牌等等,藉由這個機會和老人相處,也重新思考和家中長輩的關係,重新思考,自己可以散發出去的力量。



Q: 如果可以參加今年的比賽,黃老師會報名哪一組?

黃:
其實沒有仔細想過耶~應該會是視覺設計吧!當年我們是學生的時候沒有類似的比賽,設計比賽的深度都不夠,例如︰交通安全宣導、不吸煙宣導,還有什麼保密防諜的(兩位老師一起大笑!!!),當時的所謂的「設計」走的是功能導向,而現在的設計比賽整個層次都提升了,更具有思想性,能發揮的空間和切入的角度也大,這是十分令人羨慕的。



Q: 關於今年的比賽,黃老師有什麼特別提醒的地方想對學生說明嗎?


黃: 報名時間是十分重要的,一但錯過了報名時間,就什麼都沒了啊。在作品的構思上當然是需要花時間去沉澱和累積的,但是往往因為這種思考的時間,一不小心,就忘記報名了,失去了參賽資格,作品做的再好都沒有用。

廖:
專案小組經過多次的討論和檢討,將去年報名時會遇到的許多障礙與狀況都做了事先模擬,也與網站公司討論並嘗試排除,今年只要按照網路上的教學程序一一完成,就能一口氣將所有的表單、文件下載完成,如果同學在報名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,也可以隨時與我們聯繫。





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思緒投入創造作品的同時,是否也就是對本身擁有的一種檢視?


以上資料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提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suart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